输液≠好得快,合理用药是关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发布日期:2025-01-03 14:55:02   浏览量 :51
发布日期:2025-01-03 14:55:02  
51

输液≠好得快,合理用药是关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


为推动健康知识传播、全面提升民众健康意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协同CHTV新媒体传播委员会日前启动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科普传播工程”。“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本周的主题为其中第43条:合理用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遵医嘱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在现代社会,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药物种类的增加使得合理用药成为了维护人们健康的关键。药物是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其正确使用至关重要。并非所有药物都适用于所有患者,也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药物治疗。不合理的用药可能导致无效治疗,甚至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深刻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对于提升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01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合理用药是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要求根据疾病诊断,精准选择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7年提出的五条合理用药标准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首先,确保处方的药物适宜,适合患者具体病情;其次,药物供应要在适宜的时间,并且价格要为公众所能负担;第三,处方的调剂要正确无误;第四,患者应按照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疗程服用药物;最后,药物的质量必须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不仅关乎个体患者的健康,也是整个社会健康体系高效运转的保障。

确保疗效:正确选择药物和给药方式可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内,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合理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能够降低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预防耐药性:对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有助于减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节约医疗资源:通过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治疗和住院,合理用药有助于节省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


02“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许多患者就诊时,主动要求进行注射、输液治疗,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医学和合理用药知识,认为“输液或注射,病能好得快”。

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发展,许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已经有了显著提高,能够在体内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缓释制剂、肠溶片等口服药物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缓慢释放药物,避免了血药浓度的剧烈波动,成为许多慢性或非急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此外,口服药物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简便性和安全性。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服药,无需频繁前往医院或诊所接受专业护理,大大提升了治疗的便利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当需要比口服更快的起效速度时,肌肉注射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肌注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绕过肝脏首过效应,迅速产生疗效,特别适用于急性疼痛管理或其他需要快速控制症状的情况。肌注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局部疼痛、硬结形成等,但在需要较快起效而不需要极端紧急处理的情况下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静脉输液则是针对危重病人或需要立即达到高血药浓度等紧急情况的最佳选择。通过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循环,输液可以立即产生全身效应,确保药物100%的生物利用度,所有输入的药物都能迅速到达靶器官。

然而,输液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和环境,通常只能在医院或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这不仅增加了治疗的成本和复杂性,还带来了更高的风险,根据202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按照给药途径统计的药品不良反应,注射给药占55.1%;在注射给药中,静脉给药占90.6%,尤其是长时间输液可能导致更多的并发症。因此,输液应作为最后的选择,仅用于那些确实需要快速、高效治疗的严重病例。

就医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需求和患者情况,做出最佳决策。通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安全、舒适的治疗体验。


03注意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


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的合理使用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不合理的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不仅会导致治疗失败,还会加速抗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和发展。因此,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几点:

遵医嘱: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建议服用抗微生物药物,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即使症状消失,也应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复发和耐药性产生。

针对性治疗:医生应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的抗微生物药物进行治疗,而不是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这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暴露,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避免滥用:抗微生物药物不应用于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等),除非有明确的细菌合并感染证据。此外,预防性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也应谨慎,仅限于特定情况下,如手术前预防感染。

监测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定期评估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

合理用药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复杂议题,要求医生、药师、患者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通过遵循科学的药物选择原则,优化给药途径,以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我们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耐药性风险,并节约宝贵的医疗资源。这不仅关乎个体的健康,更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贡献。

CN ↓

{{data.title}}

{{data.abstract}}

更多相关内容展示

通过我们的《CHTV健康100周报》获取最新资讯
copyright@北京宝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21780号-9
隐私政策
研究报告
专家视点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